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节目自1996年开播以来,借鉴“脱口秀”的形式,以亲切自然的场面、贴近百姓
生活的话题、坦率真挚的交流,走进了千家万户,赢得了观众的笑声和掌声。其中主持人崔永元功不可没。从
节目的特点和过程看,“实话实说”与一堂语文课有许多相似之处,与其说崔永元是主持人,不如说他像一位
老师。以我的眼光看,他娴熟高超的“导说”艺术足资我们语文老师借鉴。
一.紧扣主题
因势利导
(1)导入。每期节目都有一个主题,
崔永元的开场白往往开门见山,快捷点题。如节目“走进沙漠”以
“我们今天谈的是库尔奇改造沙漠,绿化造林这个话题”一句引出,直奔主题。不像我们有的老师,课前必先
来一大通不着边际的话方能言归正传。当然导语设计不一定非得开门见山,但起码要像崔永元那样讲究精练、
明确指向。因为导语毕竟不是教学过程的主体,且一堂课时间实在有限。在此基础上再讲究点科学性和新颖性
,即改变过去那种必先介绍时代背景或作者生平的教学定势,从实际出发,选取合适的切入角度,使导语更有
益于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更有益于开启学生的思维通道。
(2)调控。我们常说学生是主体、老师是主导,
这一点在“实话实说”中体现得很充分。崔永元给自己
的定位是“幕前导演”,认为嘉宾、观众才是“真正的演员”。他的任务是保证角色观点处于“野生状态”, 引发争论,又不游离于主题,既要调节气氛和节奏,也要控制时间。不会说的要调动他去说。如在“笼养鸟是 不是爱鸟”这个节目中,一位大爷面对镜头紧张得说不出话,崔永元忙说:“大爷,您老说养鸟有什么好处?
”“好处大了,可以叫早,还可丰富我的业余生活……”老人一连说了好几句,他一看有门,顺便加了一句:
“这怎么像养鸡?”大伙都乐了,大爷也乐了。至于会讲的,却又不能让他一人猛讲。当然一般不能直接打断
,崔永元自有妙招,点拨法、将军法、转移法都十分管用。如在“吸烟危害健康”节目中,邀请了中国人民大 学素有“国侃”之称的周教授做嘉宾,崔问:“您吸烟吗?”一般人可能答“吸”或“不吸”就罢了,周却拉 开了“侃”架:“不吸。吸烟是随波逐流、人云亦云、丧失个性……”崔看该打住了,灵机一动,便问:“您 喝酒吗?”“我……”周有些愣了,若说吸烟是人云亦云,那喝酒是不是丧失个性?周只好嗫嚅地说:“以前 ……以前也不喝。”观众大笑,将军法妙不可言。从崔永元的调控艺术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作为老师
首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明确自己的任务,其次要审时度势,在巧导妙导上下功夫。在实际教学中有的老师讲
风太盛,“演”瘾很重,往往越俎代疱,使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成了一句空话,有的老师虽也主张以导为主,但
导控失度,学生的能力也难以得到有效提高。叶圣陶先生告诫我们:“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
诱导。”语文教学要达到“不教”之目的,就应在教学全过程中“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
们讲得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得尽量多些”(斯宾塞语)。老师的主要任务是“导”:其一“导思路”
,使学生思维、表达按照一定的流向延伸;其二“导重点”,让学生明确课文重点之所在,集中注意力,深论
辩,多体味;其三“导疑难”,即学生在思维和表达中遇到一些障碍,老师要善于铺路架桥,释疑排难,指误
拨正。
(3)作结。节目临近尾声,
崔永元往往会让各位嘉宾用一句话小结各自的观点,最后亲自以三言两语点
明主旨,加深印象;更多的是留有余地,启人思索。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总结这个环节常常容易被人忽视,给
人有虎头蛇尾之感。其实课堂总结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它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明智的教师都不会轻易放过
,且认为一堂课结尾不该是句号而应是“省略号”。或简要概括,强调重点;或留下问题,深入思考;或设计
练习,扩大效果。如《项链》一课结束时不妨留下这样一个问题:“当玛蒂尔德知道了项链是赝品后,会怎么
想?会怎么做?请给小说设计一个合理的结尾。”上完《幼学纪事》,可留给学生一道作业:写“给于爷爷的 一封信”,和于是之爷爷比比童年。总之,要以不同的结课方式,使课已完而意未尽,或意已尽而思无穷。
二.灵活应变
化险为夷
对课堂上的“突发事件”的处理,最能反映老师的应变机智和驾驭课堂能力,它要求我们避免简单化,多
讲点方法和技巧。
在这一点上,电视直播节目要求更高,崔永元面对“险情”,或幽默、或将军、或顺水推舟,效果颇佳,
很值得我们借鉴。比如在“吃苦,让孩子成材”中,崔问一位小朋友:“你在家吃过什么苦?”没想到他把头 一歪,不予回答。这样尴尬场面,比较棘手,若将话筒转向他人,就显得冷场,若继续开导又难料结果。这时
崔永元不慌不忙紧接一句:“你苦大仇深啊!”话语一落,全场雷动。闯过了难关,换来了精彩。
联系语文教学,大凡出色的教师,定是排“险”的高手。一次,我校一位高级教师上单元知识训练《写景
状物的一般要求》,课到一半,窗外突然电闪雷鸣、狂风呼啸,继而大雨滂沱,教室内外一片嘈杂。鉴此,该
老师便当机立断,中止了阅读训练题讲解,因势利导,马上进入写作训练“观察与认识”这一环节,要求大家
从音、形、色等几个方面观察和感受窗外雨景,然后迅速完成一段四百字左右的写景文字。结果,许多同学观
察细致,描写生动,达到了超常发挥。灵活应变盘活了一堂即将陷入困境的语文课。
三.幽默诙谐
乐在其中
崔永元经常妙语连珠,可贵的是不做作、不庸俗,大都是随形就势、脱口而出。有的调节气氛,有的控制
节奏,有的点明主旨。如在“拾金不昧要不要回报”中,两位嘉宾的发言针锋相对,崔插入一句:“张先生的 制度阐述得很完善,但郑先生说了,你这个制度把人类的感情都弄没了,弄到哪儿去了?”大家笑了,笑声中
不难悟到:人与人之间不能没有真情和良心,同时也要有比较完善的制度。幽默诙谐的点拨,即使说者乐说,
又让听者乐听,魅力无穷。
是的,语文教学是门科学,需要严谨,但语文教学同时也是一门艺术,也需要轻松和欢笑。叶圣陶先生早
在1922年就说过:“趣味的生活里,才可能找到一切的源泉。”据调查,学生最喜欢具有幽默感的老师。幽默
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拉近师生的距离。如钱梦龙老师一次在外地开课,看到学生非常拘束紧张,于是改变了
原先的导入设计,先请大家猜一个谜语:“有人发了财还夜夜想成才,打一人名。这个人是你们所认识的。”
学生很快就猜中了是钱老师的姓名,情绪一下就放松下来。又如洪镇涛老师教《荷花淀》“夫妻话别”时,运 用改写对话创设情境来引导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你走,我不拦你,咱们一起走。”“我们去打鬼子,你一个 娘们去干什么?不成。”“那咋不成?我可以帮你们做饭、洗衣服……”“不成。我不同意,队上也不会同意
。”“不嘛,就是不嘛。”把一个顾大局、识大体的水生嫂改成了一个娇滴滴的女人。大家听罢不禁哑然失笑
,在快乐的课堂氛围中加深了对人物语言在刻画人物形象中的作用的理解。多姿多彩的课堂教学语言,活跃了
课堂气氛,激活了学生思维,从中也折射出了老师的素质和机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