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啸音乐教育工作站

巧用听觉媒体   教活淮剧唱腔

  ——农村小学音乐淮剧录音教学“三唱”模式的尝试

听觉媒体经济实用,简便易行,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进行记录、存贮和传播信息,使得教育信息的传播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丰富了教学方法,有力地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近二年来,我校将地方戏曲——淮剧引进小学音乐课堂,积极主动地构建起“巧用听觉媒体,教活淮剧唱腔”的“三唱”模式。

    一、借助放音范唱——趣学

    1、初步感知激趣。范唱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环节。生动的放音范唱,吐字清晰,声情并茂,形象鲜明,风格突出,能给学生以美的感受,起到以歌传情的作用,激发了学生学习淮剧戏曲的极大兴趣。我在教小学淮剧教材第四册《蒲公英》一课时,初听范唱前,首先出示几个问题:这首淮剧歌曲的情绪怎样?你听后有什么感受?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聆听,结果学生听时很好奇,也很兴奋,有的边听边思考,有的晃着脑袋……从他们激动的神情中,不难看出他们已被流畅、含情、传神的歌声所打动,已被这首优美、动听、抒情、乡土气息浓郁的淮剧曲调所吸引,同学们好像看到一朵朵美丽的蒲公英在平原、山岗上自由飞翔。

2、逐句学唱生趣。淮剧唱腔在语言声调相结合后,形成了它的独特艺术特色:音调亲切,变化丰富,词意清楚,演唱动人。由于教师对淮剧的曲式结构、唱腔特色了解甚少,表现不出淮剧行腔流畅、韵味醇厚的特色,此时借助录音逐句学唱是再好不过的策略,在学生“吃”不准节奏,“抢”节奏,“拖”调处,教者按下暂停键及时调控,帮助学生掌握歌曲的节奏与速度,促使他们唱准、唱美每一乐句。并利用装饰音将唱腔中的小空隙予以填补。如遇到对唱腔作华彩性的加花伴奏处,我就利用倒带反复听赏,加深唱腔的艺术感染力,帮助其理解淮剧音乐的情感,了解淮剧戏曲的音乐形象。

3、全曲鉴赏增趣。音乐是通过听觉感知而形成心理综合感应的韵律美。教师应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充分发挥音乐的审美功能,更好地完成音响感知、情感体验、想象联想、理解认识等一系列心理活动。这种方法不仅有利于主体作用的体现,也有利于教学信息的及时反馈和学生个性品质的养成等。其具体做法是三个结合。

1)检查学唱新曲效果与原曲对比相结合。

对比法是听的深入,对学生来说,通过对比才能真正获得对戏曲唱腔、特点、形式等要素的感性认识。如:我教淮剧唱腔《秋韵》时,当学生学会歌曲后,我用外接话筒为他们现场录音,让他们当堂OK。学生表现得认真、神气。录唱完毕,他们都迫不及待地想听自己的录音歌声。此时趁热打铁倒好带,放音让全班学生共赏录音效果。接着,再放原曲欣赏对比,引导学生细听品味、对比辨析。学生纷纷回答,有的说,我们在歌曲中的十六分音符节奏处以及唱词中的衬词处,表现得不够;有的说我们演唱时速度偏快,情绪不到位……通过对比法听觉训练,学生不仅对歌曲有了进一步的感受与理解,而且还提高了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从中真实、迅速地获得反馈信息,找出差距,及时进行矫正。

2)基本小调与淮剧名段相结合。

小学淮剧教材每册三课,选用了[打菜苔]、[八段锦]等36首基本小调。从第七册起,每课还安排淮剧名曲的欣赏,通过放音欣赏,使学生能进一步入情、入境地去体验淮剧精品,感受到精品的旋律美、音色美、和声美以及淮剧这一剧种的特色,不仅领悟了弘扬民族音乐发扬传统淮剧的必要性,而且起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作用。

3)课堂教学与课外广播相结合。

课外广播是对课堂教学的一种延伸、补充与巩固,学校利用红领巾广播站播放淮剧每周一调,课堂音乐播放淮剧每日一曲。其播放内容有名家名段,有教材录音,有本校淮剧小戏迷的录音。久而久之,学生头脑中贮存的淮剧戏曲从无到有,积少成多,潜移默化,对培养学生的音乐听力、记忆力、感受力乃至鉴赏力起着集腋成裘的作用。

二、运用放音伴唱——巧学

通过媒体范唱的传播,学生对淮剧信息有了较好的感性认识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此时,我就充分发挥听觉媒体伴唱这个中介作用,进行及时有效地巩固和扩展。其操作形式是:

1、分节伴唱。我校录制的淮剧教学录音带,A面范唱结束后,B面是对应的伴奏带。新歌学会后,学生可以跟着伴奏练习演唱。用“开火车”的形式,每人唱一句或者每组唱一句,让他们互听对方的声音,发现发音、节奏不准确处共同纠正,这样,学生对伴奏旋律有更深的感受和体验,同时培养了合作精神和听辨能力,为独立唱好全曲打下基础。

2、全曲伴唱。根据歌曲的旋律和歌词的内容可设计不同的演唱形式。例如:我教《向着春天飞》时,启发学生用不同的形式进行演唱。结果学生们在分男女对唱,分小组竞赛、个人唱、集体唱等形式的练习中唱得很用心、很投入,很主动,连平时不大举手的同学都想试一试。我帮他们接好话筒,有些声音小的同学在演唱时,我把话筒音量开得大一些,伴奏音量开得小一些……

 3、现场录唱。分组或个人演唱时,老师进行现场录制,在课堂展示,并将唱得好的同学的唱段选送到学校广播站播放。当学生听到自己优美的淮剧录音时,他们从中体验到获得成功的喜悦,既激发了他们乐学的情趣,又增强了他们学唱淮剧的自信心。

三、依靠放音演唱——活学

奥尔夫认为“原始的音乐决不是单独的音乐,它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紧紧结合在一起的。”把律动、舞蹈加入到歌曲教学中去,不仅能激活学生学习淮剧的兴趣,还能加深对音乐作品内容的理解。因此,经过活泼多样的伴唱训练后,学生当堂会唱淮剧,为演唱做好准备。为满足孩子们的表演欲望,我就因势利导地创设放音演唱的表演机会。

1、单项表演。当新歌唱熟后,为了帮助学生感受歌曲的情感,我启发学生跟着音乐旋律和唱词内容自己设计合适的动作,然后请个别表演得好的学生到台前表演,使学生情绪处于热烈欢快的气氛中。学生积极性很高,动作是那么优美,节奏是那么分明,感情是那么投入,表情是那么自然,完全置身于那种温馨、和谐、柔美的氛围之中。

2、多项表演。把所表演的歌曲根据需要重新组合录制,分别归类,制作成“春·夏·秋·冬”歌曲联唱,古诗类淮剧歌曲联唱等演出磁带。组织唱腔好、表演能力强的学生利用课余排练淮剧表演唱与折子戏。

3、创新表演。戏曲表现生活,当新内容促使旧形式发生变化时,可采取消化创造的方法来发展新的表现形式,完善音乐设计任务。比如可以将校歌歌词以及优美的童谣歌词填进淮剧曲调中进行演唱,将反映新人新事新景象之类的快板词填入伴奏旋律中表演淮剧唱腔。我校新编淮剧《喜看家乡换新颜》就是选用[跳槽调]和现代节奏感强的快板词,且融歌、舞、说、唱为一体的淮剧歌舞,演出效果很好,被评为县优秀创作奖。

实践证明,听觉媒体是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良师益友,是学生学唱淮剧的助教老师,是使学生爱学、会学淮剧的有效教学具。我们在巧用录音教活淮剧的实践中,构建了一个“范唱、伴唱、演唱”的三唱淮剧电教模式,并注重“三唱”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提高和扩大了听觉媒体在农村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有效功能。

 

[作者简介]   王晓晔,女,1973年10月生,大专学历,教龄8年,小学一级教师。

联系地址:滨海县坎北乡中心小学

邮编:224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