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啸音乐教育工作站

 
 

 

心 传 口 授

---课堂戏曲音乐教法的探索

 张焱

    戏曲音乐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现行中学音乐课本中(浙江版教材)有一半的内容是民族音乐,其中传统戏曲音乐占了16.6% 。怎样教好戏曲音乐,让学生喜欢它,接受它,这是我们音乐教师们必须重视并解决的一个实践问题。为什么学生对学习戏曲片断不感兴趣,为什么一些较长的句子学起来非常困难,有没有适合教学戏曲音乐的切实可行的教唱方法,为此,我想到了那种已经被我们音乐老师们冷落许久的梨园式教唱法-----心传口授。

传统戏曲音乐应该用传统的方法来教。“心传口授”这种师傅唱徒跟的方式,从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很简单,其实这种方式关系到我国传统音乐(包括其它艺术)的审美,创美的问题,牵涉到我国传统的哲学、美学、音乐思维和音乐形态等各方面的问题。从前的音乐教学采用的多是这种方式,只是近来因认为其落后渐渐弃之不用了。中国传统音乐千百年来代代相传靠的就是这种方法,并培养了一代代大师级声乐和表演艺术家,这个事实足以说明“心传口授”是教唱传统戏曲的最好方法。

1、视唱法不适宜传统戏曲音乐的教唱

    现在我们音乐教育用的是以德、奥为中心的欧州音乐教育体系。他们严格忠于原谱,谱子上详细的记录了音乐的绝对音高、节奏、节拍、速度、力度、表情、线条、气口等。演唱(奏)者一般“唯谱是从”,丝毫不能变动,否则就算是错误。我们中国人认为音乐是活的,谱只是一种符号,只能对音乐作一种大概的记录,并不能完全代表音乐本身,音乐中许多细微之处,谱子也是无法体现的。谱上一般只记录演唱(奏)的音高、节拍、指法、气口等,对节奏却不做详细的记录,只有一个框架,给演奏,演唱者留有再创造的空间,一般不用僵死的谱子来限制流动的音乐。所以用“视唱法”来教唱戏曲音乐的局限是显而易见的。

第一、“枯燥”。视唱法强调尊重原谱,用来表达戏曲音乐显得机械。因为戏曲音乐是程式化的音乐,用视唱法相对显得机械和无法充分表达戏曲的韵味美,所以学生在学唱过程中无法体验到戏曲音乐真正美的所在,从而较难激发学生的兴趣觉得“枯燥”而缺乏兴趣。

    第二、视唱法较难表现戏曲中的韵味美。戏曲音乐从谱面上看旋律往往简单而重复,但其追求轻、重、缓、急,唱腔中的语言美、意境美、韵味美、微分音、装饰音的运用大都无法通过视谱来体现,尤其是语言,地方语言的运用是戏曲韵味美的一大特点,这也是视唱法无法体现的。如果戏曲音乐也像平时唱歌那样严格地按歌谱来学唱(奏),那么其韵味将荡然无存。

    第三、普通歌曲的旋律和中国戏曲曲调的差别。每一首歌曲都有不同的旋律,可以说没有两首歌曲会有同样的旋律,所以学会视唱法就等于掌握了学会不同歌曲的最佳途径。而中国戏曲则与普通歌曲不同,戏曲有程式化的特点,从其角色的动作、服饰、脸谱、唱腔等方面都体现出这一特点,在戏曲中,学会了一个唱腔等于学会了许多个唱段,但每一个唱段间虽有相似的旋律却又在语言、意境、韵味、装饰音等诸多方面有着众多的区别。这也是为什么视唱法适合普通歌曲而不适合戏曲音乐的另一方面。

2、心传口授是课堂戏曲的好教法。

    中国传统戏曲、曲艺千百年来代代相传靠的就是“心传口授”这种方法,心传是内容、灵魂,口授是形式。说明它有许多优点。

    第一、省时高效。从科学的角度讲,凡是花费最小的精力和投资,获最大收益的方法被认为最科学的方法。也就是说效率越高,存在的意义越大。“心传口授”就是那种省时高效的方法,它最明显的优越性是快捷。我国传统的艺术(音乐),长期来受儒、道、佛几家雅正、中庸、无为、消遥等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以“意会”为主的审美、创美情趣,是一种体验式、感悟式的艺术,一种风格的把握完全是凭审美经验对艺术的直接领悟和体会,当老师以“口授”这种形式教唱时,其实已经把戏曲的音乐旋律连同他所领悟到的唱腔中意境美、线条美、装饰美、语言美、韵味美等通过这种简单的口授形式直授让学生心领神会,也就是已做到了“心传”,为学生以后怎样处理音乐提供一种快捷的途径,缩短了学生摸索的时间。

第二、心传口授能最大程度表现戏曲的韵味美。

我们中学音乐课本中放入传统的戏曲、曲艺传统音乐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学唱一些片断了解我国传统戏曲、曲艺的美的所在。从而达到继承、弘扬传统音乐的目的。如果我们老师在教唱过程中采用“心传口授”的方法,像民间艺人那样,在剧中人物(或乐曲)的思想情感基础上,根据老师自身的音乐修养、艺术素质、审美情趣以及嗓音条件,在基本唱腔(乐谱)的框架上对课本中的曲谱进行加花、润腔作再创造,通过外部表情,动作、眼神就能充分让学生体会戏曲韵味美的所在。另外,戏曲唱腔中地方语言的运用也是戏曲韵味美的一大特点。也只有通过心传口授这个方式来教学。总之,“心传口授”是最能体现戏曲韵味美的教学方式。

    第三、心传口授能诱发学生兴趣

    用“心传口授”的方式进行教唱时,教师与学生间的距离感就明显的缩小了,师生间的交流也频繁了。老师教唱时其生动的表情、优美的唱腔、细致的讲解,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老师也能及时地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学生在一句句跟唱中体味到了戏曲的韵味美之后,将产生浓厚学习戏曲的兴趣。

    3、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以前我在教授戏曲音乐时,采用常规的视唱法,学生普遍没有兴趣。我了解了一下原因,有些说听不懂;有的说一个字唱上半天太慢了;有的说与平时听到的歌曲不同,不习惯听;有的说太难学了。后来在教授越剧时,我特意在课前提了一个问题:“你们为什么觉得越剧难听?”学生回答:“太拖、太难了”。然后,我在教唱《化碟》时(浙江版第四册)采用先词后曲,并用心传口授的方式,我范唱一句,学生跟一句,学生很快就摇头愰脑唱得津津有味。学会以后,再要求他们视谱,他们也愿意了。上完课我又问了一个问题:“越剧到底好听还是难听?”“好听!”“好听在哪里?”“拖腔的地方唱起来特别有韵味。”我在教授戏曲课中采用先词后曲和心传口授的方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以越剧为例做了这么一个调查,被调查学生是初二年级,人数为186人,结果如下:

 

上课前

人数

比例

上课后

人数

比例

我喜欢越剧

47人

25.3%

我开始喜欢越剧了

154

82.8%

原因:1、越剧很优美,容易上口。

2、不同于流行歌曲,觉得新鲜。

3、受家庭影响,从小喜欢。

4、用京胡伴奏,好听。

5、不知道。

 

31人

 

2人

 

9人

 

1人

4人

 

66%

 

4.3%

 

19.1%

 

2.1%

8.5%

原因:1、现在觉得越剧婉转、优美,很有韵味,有表现力,好听。

2、越剧是民族传统戏曲,应该继承。

3、老师唱得好听,在老师指导下,不知不觉喜欢了。

4、与通俗歌曲完全不同的风格,感觉亲切。

5、不知道。

 

 

 

102人

 

22人

 

 

18人

 

 

8人

4人

 

 

 

66.2%

 

14.3%

 

 

11.7%

 

 

5.2%

2.6%

我不喜欢越剧

139

74.7%

我还是不喜欢越剧

32

17.2%

原因:1、从来不听越剧,或很少听。

2、太慢,不好听,歌词听不懂。

3、没兴趣。

4、不知道

51人

 

35人

 

42人

11人

36.7%

 

25.2%

 

30.2%

0.8%

原因:1、太慢,不好听。

2、没兴趣。

3、歌词听不懂,谱子太难学。

4、与平常歌曲不同,不习惯。

5、不知道。(或没写原因)。

13人

 

3人

 

6人

 

2人

 

8人

41%

 

9%

 

18.7%

 

6.3%

 

25%

 

    从这个调查表看出,原来喜欢越剧的学生占总人数的25.3%,课后上升为82.8%,上升了57.5%。课前不喜欢的人数占学生总数的74.7%。课后下降为17.2%,下降了57.5%。从这些数据上看,用“心传口授”法并用“先词后曲”来教唱戏曲能收到显著的教学效果。

在戏曲教学过程中,如何来体现戏曲音乐中的韵味美,我认为是最主要的环节,只有学生感悟到这种韵味美,被其吸引,为其陶醉,才能激起浓厚学习兴趣,才能达到我们继承、弘扬民族传统音乐的目的。通过实践我认为“心传口授”不失为课堂戏曲音乐教学的好方法。

 

浙江省舟山市舟山二中 张焱

 

参考文献:

韦俊云《爱国 爱乡 爱乡音》

郁文武《京剧唱段走进上海中小学音乐课堂》

《中国音乐教育》95.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