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啸音乐教育工作站

 
 

 

音乐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自行探索

刘黎君

学生的探索过程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过程,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但由于学生受原有知识经验和能力的限制,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全独立的完成探索任务,达到预期目的,学生的自行探索活动还必须依靠教师的组织和指导。

一、精心诱导,激发学生探索动机。

教育心理学表明:当需要指向某一具体对象时,产生达到目标的欲望时就形成了探索的动机。一个人如果对自己从事的探索活动具有强烈的欲望和追求,那么他参与探索活动的动机就愈明确,他在探索活动中能表现出比别人更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音乐教学中,常常利用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之中,激起探索兴趣,形成探索动机。如教学《音的高低》一课时,教师课前可准备许多物品:玻璃杯、碗碟、易拉罐、筷子、可乐瓶、装沙子的塑料袋等放在学生面前,一上课就说:“台子上的这些东西不是乐器,你们想把它们制作成乐器吗?快开动你们的小脑筋,试试它们可以发出怎样的声音?听听它们的声音有什么不同?”给学生一个兴奋点,使学生在新课伊始就能触及、感知探索目标,萌生实现目标的心理倾向,为后续的探索活动培养兴趣。这时,学生脸上流露出好奇、兴奋、渴望的表情,探究的兴趣被激发出来了,个个象小探索家一样研究着这些物品,在兴致勃勃地摆弄、听听、玩玩过程中体验了声音的高低。

二、细心指导,提高学生探索能力。

素质教育要着力于学生的主动发展,教师要积极思考、组织创造性的活动,细心诱导学生自己来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学生探索能力,为学生的潜能和个性提供发挥与发展的舞台。如组织五年级《介绍贝多芬及欣赏其代表作品》这堂课,我让学生自己去解决欣赏中的疑难问题,我只是启发引导他们可去图书馆借相关的人物传记等资料;可上网查阅,可收集磁带、录象、CDVCD、与音乐相关的画报、图片、照片等。到了那节课,学生们的自主创新意识与表现欲得到了极大的发挥。首先,在以贝多芬《命运》交响曲为音乐背景的课堂中,他们交流着有关贝多芬丰富的个人资料与传说,同学们在相互给予的同时,感受着老师为他们准备的贝多芬的音乐肖像;接下来由学生担当讲解的内容令人耳目一新,他们在介绍《致爱丽斯》时,一部分喜欢舞蹈的同学随音乐的起伏翩然起舞,我适时加入群舞之中,用肢体语言引导学生们共同感受乐曲的情绪与段落的划分;在欣赏《欢乐颂》时,引导学生可在哼唱旋律中感受旋律中透出的圣洁、庄严的气氛,欣赏过程中我让学生们边听边唱,引导学生在感受音乐的同时用发自内心的歌声积极地表现音乐;最后引导学生们综评对贝多芬及其作品的印象。这节课由于是学生自己准备,自己解决了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只是起了参与、引导的作用,因此学习过程成了孩子们体验音乐、表现音乐的快乐之旅。实践证明:教学中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来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提高学生探索能力,形成独立个性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三、耐心疏导,增强学生探索信心。

由于知识、经验、能力等各种因素的影响,部分学生的探索活动往往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对学生的暂时“失败”,教师一要允许,二要理解,三要宽容。尽量发挥情感效应,不能有任何厌烦的情感流露,尽量让学生从教师鼓励的目光与和蔼的表情中体验老师对他们的关心与期望,排除因为“失败”而带来的脆弱心理上的负面影响,增强自己的探索信心。如在二年级教学律动《洋娃娃和小熊跳舞》时,我让学生自由练习踵止步,要求边唱歌曲边练习,全班学生兴致勃勃地跳着、唱着。突然,我发现有一学生的动作协调性不怎么好,踵止步与其歌声合不上拍,动作笨拙,踏出的一步不是踩在强拍上,而是踩在了弱拍上,尽管跳得满头大汗,但总是不对,看着周围学生熟练的动作,他的神情越发显得烦躁不安。我微笑着走过去,拍拍他的肩膀“来,跟着老师慢慢学。”我耐心地从头教起,几遍下来,我让他自己再练习琢磨,我在不远处留意着他。他消失了刚才焦虑的神色,努力地跳着,一遍,两遍,三遍……“对了,老师,我会了!”他欣喜若狂地向我奔了过来,脸上一片灿烂。通过疏导,适当点拨,让学生继续充当“主角”,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究失败的原因,经过反复尝试,终获成功。学生将有如下收益:第一、体验到知识来之不易;第二、感受到成功带来的愉悦与满足,树立“我也会”的自信心;第三、磨练了顽强意志和毅力;第四、所获的知识记忆牢固。

指导学生学会自行探索,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只要我们更新观念,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宽松的探究氛围,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尊重学生个性,做学生的领路人、启蒙人,让学生真正成为探索活动的主体。

作者:刘黎君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后宅中心小学

邮编:21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