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啸音乐教育工作站

 
 

 

童声的诊断与治疗

河北 田培清

    什么是童声?儿童的声音是童声,甜润、清脆、明亮、集中的声音是美好的童声。如果不是声带或其它发声器官发生病变,童声就应该这样。

    试想一个刚会说话的儿童会有鼻音吗?一个呀呀学语的孩子会卡紧喉咙发声吗?回答是肯定的——不会!可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开始模仿周围大人们的声音——不说普通话的、鼻音的、卡着嗓子的,还有所谓“美声”的、电视或音响资料中大喊大叫的等等,就是这些祸源毁掉了孩子们的真正童声,于是暴露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儿童歌唱毛病越发严重。

    毛病一:胸声歌唱、追求大音量

    不少教师无视儿童的生理条件,他们对儿童的音量大小缺乏敏锐的感觉,误以为“大声”的、“带劲儿的”、“自然的”歌唱就是童声,殊不知这种声音(即胸声)恰恰妨碍了儿童声音的正确发展,也不符合儿童生理状态。

    毛病二:喊叫的歌唱

    这种毛病多发生在男童身上,尤其是音乐老师再鼓励几句“唱得声音真大,太好了”,这样下去如不细心加以指导,一味地大喊大叫,久而久之儿童声带变厚,这样的孩子将来有可能一辈子都不会有美好的歌声了。

    毛病三:“捏着嗓子”歌唱

    有些孩子本来具有美好的童声,然而由于错误指导,加上忽视儿童的自然音域,过分使用嗓子,像“捏着嗓子”那样歌唱,犹如那些常见的“小歌手”一般的声音。

    毛病四:“挤压喉头”的歌唱

    这种发声听起来好像很亮,但声音尖而刺耳,因为它不是“头声”,更不是通畅的声音,因而这是缺少共鸣的不科学的声音。

    毛病五:“吞进去”的歌唱

    好的童声应是声音象是从口腔的前方“流出”,而不是把声音“吞进去”。如果把声音“吞”进喉头里就是喉音。因为喉音缺乏“哼鸣”,因此这种声音失去童声的光泽,也是发声的毛病。美好的童声犹如银线一样纤细、轻松、优美,富有美感,从语音学上说这种歌声是不带有“气息声”和喉音的,它可以在一个高音上持续极弱(PP),这种声音穿透力强,干净而富于光泽。既然

    有的童声或全班同学存在这些毛病,怎样纠正呢?儿童发声必须使用头声发声法

    儿童的头声发声是相对于胸声发声而言的。胸声发声声带全段振动,容易发出较低的音,但由于胸、口、咽腔共鸣多,一旦到了高音,不是声音变“白”“喊叫”,就是根本唱不上去。而头声发声注重了声带的部分振动调解,加之“哼鸣”唱和打开喉咙的合作,使这种声音宽而明亮、通畅优美。

    怎样纠正胸声歌唱,获得清脆美妙的头声呢?一位有经验的音乐教师举了个例子,说一个学生投篮球时拼命地向篮框上投球却被弹了回来,后来篮球教练来了,让这个学生投出高度(即抛物线),结果投中了。这个故事给了我们很大启示——必须讲究方法。

    我们先来研究一下“大换声点”。从C1音开始,按自然大音阶逐渐地唱上去、当唱到f1音左右,就变成了另一种性质的声音。这种现象多发生在未经训练(未获得头声)的人身上,我们把这种音质变化的界限叫“大换声点”。著名的声乐专家马肯治经过实践得出了结论:使用头声区的方法完全可以唱到胸声区,相反,使用胸声区的方法唱到头声区是绝对不可能的。多年来,我们的小学音乐教师一直要求学生真声唱、大声唱,其实这是违背科学的。我们不是常常听到音乐教师这样说“大声唱、使劲唱……”。目前,我们要解决的是童声发声的真正科学的概念问题。当我们听到优美的童声合唱(声音不很大、头声音色纯美、明亮悦耳、和谐的歌声)这难道不是一种美的享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