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模糊教学法的探究 杭州天地实验小学 高静 提要: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运用模糊教学法是由音乐的特质和小学生的模糊思维能力的存在决定的。模糊教学法对欣赏能力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运用模糊教学法的策略是:激发想象、促使移情、捕捉灵感和强化体验。在实施过程中需要体现“三个和尚都对”、“囫囵吞枣”、“滚雪球”和“难得糊涂”等原则。 关键词:小学音乐欣赏教学 模糊教学法 体验 感受 音乐欣赏是以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聆听的方式及其它辅助手段来体验和领悟音乐的真谛,从而得到精神愉悦的一种审美活动。在小学音乐课中欣赏教学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拥有相当重要的地位。默塞尔与格连在《学校音乐教学心理学》一书中指出:“音乐欣赏课可以说是音乐教育中,设法引起儿童对音乐的爱好,并使这种爱好更深、更有智慧的一种力量。”它既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觉能力和音乐记忆力,又能够丰富学生对音乐的联想力和想象力,还能增强学生对情感的体验能力及音乐直觉能力,从而培养学生音乐兴趣、开阔音乐视野、丰富情感世界。正如达尔克洛兹说的:“欣赏是艺术中最令人神往和欣慰的,我们可以在其中体验人类创造音乐的共同情感。” 音乐是一种不同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听觉艺术,它所表现出来的音符的间接性、音响的流逝性和音乐的混沌性等特质使欣赏教学有了特殊的需求。语言是有特指的语意的,如教师说“太阳渐渐升起”,学生就能在脑海里出现太阳升起的情境,可以在纸上描绘出太阳的形状、色彩、变化等;具像的美术作品也有相对确定的涵义,如学生看见一幅画,上面是一轮冉冉升起的太阳,学生能用语言进行描述。而一段由弱到强的明亮的音乐,从本质意义上来说,是没有任何明确的语义和形状的,只是给予聆听者听觉上的丰富和满足。每个人在他原有听觉经验、生活经验及情感经验的基础上,会对这样的音乐有自己不同的理解、体验和感触,产生不同的情感。因此,如果此时教师以原有的教学法,“精确”地解释、描绘出音乐“唯一”的情境,让学生在认识上、赏析上达成“共识”,是不符合音乐作为艺术带给人类的多元化内涵的精神实质的。而模糊教学法的实施旨在发挥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拓宽音乐思维的空间。在模糊教学法中没有“正确的”“唯一的”的赏析标准,只有自由的、宽泛的、独特的体验和情感。 基于上述认识,笔者近年来尝试着在欣赏教学中实施模糊教学,取得了初步的成果。现陈述如下: 所谓模糊教学法,是针对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实施精确性教学造成学生的想象力、全面性不同程度失落而提出来的,它的提出是有音乐本身的特质决定的,其依据是学生模糊思维能力存和音乐中大量模糊信息的存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提出的模糊教学法,最主要的特点是“模糊”二字,他的基本模式是:开始的时候,欣赏体验是以散漫的、自由的、不确定的形式存在,是主观的、个体的欣赏和想象。然后通过学生之间的思想的碰撞、互补、修正,不断地完善原有的想象和联想,此时是一个互动的、群体的过程。再进行自我对音乐的情感体验的提升与加工,不断丰富原作品的内涵,这一阶段依然是个体的行为,并且是对第一阶段的自我完善。最后在师生、生生之间求大同,存小异,达成大致一致,模糊出现一种相对完美的、丰富的、接近群体观念的和理想目标的对音乐的理解。 一、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实施模糊教学法的必要性
1、 在小学音乐课中实施模糊教学法首先是由音乐本身的特质所决定。音乐 具有音符的间接性、音响的流逝性、情感的宽泛性和音乐的混沌性,这使音乐作品表现出来的美是朦胧的,不确定的,多义的,难以言尽的,因而也是一种模糊美。模糊教学法的精髓就在“模糊”二字,它没有特定的、明晰的欣赏目的,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路径不同的角度根据自己不同的经验去欣赏、感受乐曲。音乐欣赏课中音乐作品透露出来的模糊信息比其他学科更适合、更需要模糊教学法。运用模糊教学法,可以正确处理音乐作品中大量模糊信息的存在,充分聆听、感受音响的流动,畅游或沉溺于情感的起伏,最大限度地展开想象的翅膀,最终达到丰富欣赏体验,累积音乐感知的目的。
(1)音符的间接性。 音乐不同于绘画、雕塑、舞蹈或诗歌等艺术形式,由音符所编织的艺术形象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它没有视觉或触觉的直接性和空间感,也没有“言之有物”或“言不尽意”的语义性,音乐形象只有听觉上的间接性。德国美学家莱辛说:音乐里的孤立的单音它们并不指什么,也不能表达什么;音乐是由能打动感情和表达情感的先后承续的音组组成的。这样的音组是作曲家表达内心丰富情感的依托,也是聆听者感受和鉴赏的凭借。因此,音乐是沟通作曲者与聆听者之间的感情的桥梁,具有间接性。因此,要领会音乐作品,就需要用一种主体器官:即听觉。由于不可视性,听觉所获得的形象,也就必然是间接的。作为个体的作曲者和聆听者由于生活经验不同,对音乐的感受是不尽相同的,因此他们之间的交流和接触是模糊的、抽象的、不完全的和间接的。 心理学的角度来说,间接性是有凭借,凭借聆听者的生活经验。因为学生的生活经验都不相同,因此不可能对同一段音乐会有完全相同的体验。如果教师只给一个欣赏结果,学生就激发不起对音乐的情感共鸣。模糊教学法主张只要感受到了就可以,不论是怎样的,都给予肯定和认可。
(2)音响的流逝性。 黑格尔说:音乐具有时间上的连续性和变动性,但却没有空间性。在等值空间中,音响是不能并存的。音响具有流动性、不确定性。声音出现的过程中,前一个声音流逝了,后一个声音随之出现;后一个声音流逝了,又被另一个声音所代替。声音的流逝性使得它所塑造的艺术形象不能完全确定下来,它时刻在流动,时刻在变化。因此音乐塑造的美只可能是流逝的模糊的美。针对音响的流逝性,只有模糊教学法才能让学生在“模糊”中找到流逝瞬间的内心情感。
(3)情感的宽泛性。 作曲家的内心的情感世界是通过外在的音响旋律来表现的,而外在的音响旋律,也只有在表现一个人的内在情感时才显得有意义。因此音乐的旋律是为表现作曲家的情感世界服务的。人们凭借着自己的情感经验对音乐作品进行理解和领悟,才可能对音乐本身所要表达的内容和形象做出合理又深刻的想象和联想。音乐主要诉之于情感,情感的激发必然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同一音乐作品,不同的人的感受必定是不同的,正像人们常说的:“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甚至可以说,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里对同一首乐曲的所产生的情感也必定是不同的。欣赏者对作曲家情感世界的领悟和理解是宽泛的,又是模糊的。同时声音中所显示出来的情感的模糊,可能在更宽泛的领域中吸引着听众,而使听众产生模糊美的感受,并把自己的体验融化在音乐的模糊美中。
(4)音乐的混沌性。 音乐信息是一种模糊信息,由此决定作曲家创作过程中的思维是模糊意识,也决定了音乐欣赏中想象有着充分的自由度。作曲家的想象是随着音乐乐音的飘扬而飘扬的,音乐无法凝固在相对稳定的画面上,因此它具有不确定性、弥漫性、混沌性。正由于它没有固定的寄寓场所,不是由音的堆积的整体,没有确定的界限,所以它是最自由的艺术,也是最扑朔迷离、最富于模糊美的艺术。这就赐予欣赏者以想象的空间,没有禁锢,没有框框,任意驰骋,自由发挥,没有精确的、唯一的答案,只有建立在自己的想象经验上的能让欣赏者得到欢娱的联想。
2、 小学生模糊思维能力的存在是模糊教学法的主观条件。 模糊思维是指人的大脑中进行的、与精确思维相对立的以模糊性为特征的 思维。心理学家发现,有一种思维,它的判断没有严密的逻辑推理,大脑中只是不断出现概念的跳跃和明暗的交叉,在无意识过程中对问题的情境进行论证,因此心理学家把它称为模糊思维。它具有特殊的穿透力,艺术家通常称之为“眼力”,实际是感受力和理解力合二为一的综合判断力。模糊思维不以条分缕析地刻划事物和现象为目标,它着眼于事物与现象的整体特征和主要方面,而精确思维却追求条分缕析,最终得到非此即彼的结论。 小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不丰富,思维没有严密的逻辑性,表现出活跃而跳动的特征,而模糊思维能力却相当强,他们对音乐的感受力和理解力独到而又深刻,有时会另人吃惊。 在一次欣赏课中实施模糊教学法的小实验里,学生赏析贝多芬的《月光曲》。通过初听和复听,学生以他们独特的“眼力”,深刻而全面地感受到了乐曲的内涵。他们聆听后的多彩的体验和感受,从精神实质上来说基本与我所理解的乐曲内涵相一致,但却大大地丰富了我的想象和理解。如:
更让我惊叹的是,还有部分学生却有了完全不同与我和以上同学的情绪体验。他们认为:
这样的情绪把握与我以前对这首乐曲的理解有了出入,但我没有对他们的感受进行“归一”化的引导,而加以鼓励和赞赏。下课后我查找了有关资料,才发现这首钢琴奏鸣曲的标题,是德国的音乐批评家雷斯塔在贝多芬死后根据自己的想象起的。而贝多芬自己称这部作品为“幻想奏鸣曲”。乐曲的第一乐章是慢板,右手用均匀的三连音缓慢地奏出分解的三和弦,配合着左手来回移动的低音,情绪显得十分沉重和压抑。第二乐章用一首小步舞曲作为简短的过渡和情绪上的转换,第三乐章是全曲的高潮,在这个乐章里出现了贝多芬式的冲动和抗议的音调,最后乐曲结束了,贝多芬好像仍然处在深刻的思想斗争之中。根据这一资料,可以看出这些学生的感受是多么的贴切又深刻。到此,我更坚信了学生的音乐感觉是一种直觉,是非理性的,他们的第一感受是情绪化,情感化,具有顿悟性的,能把住音乐深出的主动脉的。 学生从小实验中所表现出来的模糊思维和想象,基本符合了作品本身的内涵,与二百年来,几亿人共同形成的、积淀的、精华的理解相吻合。因此,正因为学生的模糊思维能力很强,所以模糊教学法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的运用是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他们是合理又可行的。 二、 实施模糊教学法对学生欣赏能力发展中的作用 通过一段时间来的实践,笔者认为实施模糊教学法对激发学生的音乐欣赏兴趣,开阔音乐视野,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方面有促进作用。 其一,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实施模糊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音乐欣赏兴趣,培养良好的欣赏习惯和较高的欣赏能力。音乐兴趣是人跨进音乐艺术殿堂的敲门砖。事实证明,喜欢听音乐的人,远比喜欢唱歌、演奏等音乐表演的人多。一方面,人们爱听音乐是由于耳朵比眼睛更易于动情。另一方面,音乐欣赏不受其它音乐形式、设备、技术和生理条件的限制,只要有一定的听力,每个人都可以欣赏音乐、享受音乐的美。因此培养学生音乐欣赏的兴趣远比培养他们唱歌、演奏的能力更为重要,这是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基础。模糊教学法的实施能使学生对音乐的理解的自信达到了极限,这充分满足了学生渴望被肯定、被认同、被赞赏的心理需求,学生对欣赏音乐的兴趣也在膨胀的满足感中加强。我们的音乐欣赏是力图通过外部听觉训练达到丰富内心情感、意识的目的,而在模糊教学法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欣赏习惯,即独到、真实地领会、接受、理解音乐作品的欣赏习惯得以不断强化和刺激,内心情感和意识不断丰富和丰满。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相对恰当的衡量、评价和分析也在很多次地欣赏过程进行磨合、微调,变得更为成熟和立体,欣赏能力和欣赏水平也随着欣赏活动的展开而逐渐提高,最终做到提升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
其二,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实施模糊教学法,可以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和音乐思路,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文化及世界音乐文化的情感。大家都知道,音乐欣赏作品涉及到政治、历史、地理、自然知识、风土人情等方面,还会触及到各历史时期、各文化圈及许多地区和民族,要了解许多题材、体裁、风格、形式等,是寓知识于音乐的。模糊教学法以它新颖的理念让像“小百科全书”一样的音乐作品中涵盖的知识和情感,最大限度地跟学生接触、碰撞和渗透,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增长知识,对拓宽学生的音乐思路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对民族民间音乐的继承和发展,是音乐欣赏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而模糊教学法让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音乐以其鲜明的特色和浓厚的积淀激起学生的多彩的体验和情感,油然升起热爱之情。
其三、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实施模糊教学法,可以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欣赏过程中,审美直觉是由审美注意、审美期待、审美态度组成。最初对音乐审美对象的关注,引起审美注意。接着产生对于该对象萌发一种憧憬追求,一种朦胧兴奋——审美期待。它强化欣赏者审美驱动力,激化起审美热情,同时切断了欣赏者“日常意识”,进入“角色”,从“实用态度”转化为审美态度。模糊教学法的实施,使学生接受到了音乐中的大量模糊信息,审美注意是宽泛的、自由的,审美期待是强烈的、模糊的,审美态度可以建立在自身的经验之上,各异的“角色”,因此学生只有着意发挥自己主观世界的积极作用和能动性,在“大成若缺”的感觉里积极联想、细心体味、方能终有所悟。模糊教学法在欣赏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不再是教师怎么说学生怎么听,不再是“人云亦云”,而是有种欲望想表达自己的感受、自己的体验。同时模糊教学法让音乐显示出来的情感模糊,更吸引着学生在宽泛的领域中产生模糊美的感受。
其四,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实施模糊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音乐创造能力是蕴涵在音乐鉴赏能力之中的,它需要音乐想象力作保证。而模糊教学法破除了“非此即彼”二值逻辑的思维定势,使学生对于音乐在情感、内涵上有多种理解方式,激发了学生的音乐想象力,这正是学生创造性的表现。学生在欣赏过程中呈现出活跃、多元化的体验结果,体现出他们模糊思维的活跃,和良好的听觉思维能力。他们借助多种方式去感受音乐,或闭目想象、或语言描述、或情景再现,或律动体验……,其结果是出现多层面的终端,学生的欣赏体验不尽相同,也就是说整个教学中,学生可以凭借自己的经验自由地进行想象和理解,合理的想象都是正确的。 三、 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模糊教学法的策略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摸索出一些关于模糊教学法的策略,并以三年级学生的欣赏反馈加以说明。 1、激发想象 在审美活动过程中,想象是必不可少的要素。但是,想象最大的活性在于它的模糊性,人们却往往视而不见。想象的模糊性首先在于,想象的结构要素本身具有多义性,并呈现交叉状态,其形状也是飘忽不定、难以捕捉的。如“意境”,它是我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范畴,并成为我国不同时代的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的终极追求。当学生的模糊思维能力在美的诱导下,激荡飞越,不知不觉进入情境时,以音乐激起之情感染学生,引导学生的思绪向更广阔更深远的天地拓展。 在欣赏《命运交响曲》时,学生聆听音乐同时展开想象的翅膀,对音乐形象进行自由而合理的联想。不论是结合自身生活经验的想象,还是结合情绪的想象,还是结合情感的想象都是对音乐的理解和鉴赏。
2、促使移情 所谓移情就是情感渗透。音乐欣赏中的移情就是通过由音乐及人、由人及音乐的途径,关注音乐内涵,强化音乐的力量,净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深化人的生活哲理,促使人以真善美为依归。 欣赏音乐的情感转换过程是在审美领域中进行的,音乐的情感与聆听者的经验基础上的情感的转换在“听”的活动中进行,而它们的交融状态(物我同一过程)显得意境深邃、意味无穷,表现出特有的模糊性。 由移情所导致的模糊美感,不是淡化了人的审美兴味,而是强化了人的审美情趣;不是限制了人的审美视野,而是拓展了人的审美视野;不是降低了人的审美格调,而是提高了人的精神境界。 如在欣赏童声独唱曲《小白菜》时,学生通过聆听,将自己的同情、怜悯和想帮助弱小或不幸的人的情感全部转换成体验,渗透到对歌曲的理解中去了。
歌曲的情感和学生的情感融合在了一起。他们因音乐而快乐,因音乐而悲伤,甚至把音乐与自己的生活和情绪紧密联系。
3、捕捉灵感 灵感,飘忽不定,来去自由,若隐若现,恍惚迷离。它在思维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根本特点,就是模糊性。灵感之花,显示出影影绰绰的模糊美。灵感具有偶然性,它是必然性的表现与补充,是打开创造之门的钥匙。灵感还具有激活性,它可以表现出诱发、启迪、飞跃、顿悟等一系列的激活因素。 模糊教学法中让音乐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让他们的思绪任意驰骋、飞跃,也许会有种顿悟,捕捉这样的顿悟,即是灵感。音乐欣赏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灵感既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又是在创造过程中的审美活动。 在欣赏《春江花月夜》的时候,学生在不了解任何关于音乐背景介绍的情况下,以独特的视角,捕捉欣赏思绪中的顿悟,让灵感时刻闪现在教学课堂之中。
4、强化体验 体验是现代心理美学的重要范畴。由于体验主要是通过想象、联想、情感等心理因素的参与而获得,从而表现出一定的模糊性。它可以建立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也可以没有凭借、没有依托的体验。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音乐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角色”,深切体味音乐作品的审美意蕴,使学生对作品产生整体而又深切的感受,从而使欣赏活动成为不断强化审美体验的过程。 体验在音乐欣赏中无时不在,它包括情感体验、情绪体验、生活经验体验、身体体验等。强化体验是欣赏教学中最重要的策略。 在欣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是学生有强烈的情绪体验。如
在欣赏《赛马》时,学生有明显的身体律动欲望,想用自己丰富的肢体语言和身体的韵律来体验乐曲的节奏和情绪。其中也渗透出学生生活经验与乐曲所给予的体验的吻合和协调。
四、模糊教学法的原则 教师巧妙自如地运用模糊教学艺术,能给学生以无穷美感和艺术上的享受,但这决非只凭教师一时的灵感所能奏效,而必须增强模糊教学艺术的设计意识,并自觉遵循模糊教学艺术的实施原则,不断提高模糊教学艺术水平。 1、 三个和尚都对原则 有个故事说,有两个和尚在为一件事争执,各有各的道理。僵持了一段时 间后,他们决定去请教方丈。方丈正和一个小和尚在讨论经文,听完他俩的陈述后,指着其中一个说:“你是对的。”又对另一个说:“你没有错。”一边的小和尚沉不住气了,问方丈:“他俩争执了半天,希望您能帮他们裁决,你却说一个是对的,一个没有错,这不是没有裁决吗?”方丈笑笑,指着他说:“你是正确的。”这个故事引申到模糊教学法中来,是强调每个学生只要有他自身的体验,不论是怎样的,都应该给予肯定。给予肯定等于给予信任、鼓励,给予肯定等于给予再次参与聆听的兴趣和期待。这才是我们教学的目的。 2、 囫囵吞枣原则 古时候有个人,他听说枣对胃有好处,却对牙齿不好,就将枣一下吞下肚中,不咀嚼。故事是讽刺有些人在学习上不求甚解。模糊教学法却只要求学生在欣赏结果上有个大概的感受就够了,“不求甚解”,建立起大概的、整体的、混沌的感受,这符合音乐的特质,因为音乐本来就是说不清楚,讲不明白的。而集体的欣赏过程也求只追求大致的相近,“求大同,存小异”,教师决不生硬地将所有人的感受统一起来。 3、 滚雪球原则 一个雪球在雪地里滚动,它会越滚越大。模糊教学法就是一个雪地,学生 每一次的感受是一个个雪球,它们形状各异,而集体欣赏活动就是给学生一个个滚动的机会,他们所拥有的雪球在雪地里不断地滚动,雪球越滚越大,越滚越圆,它粘上你的、我的、他的雪,每一次滚动都是一次完善的过程。在不经意中,你的感受完善我的感受,我的感受更激发了你新的感受,最后学生的体验和情感在欣赏过程变得丰富、立体、多元而独特。 4、难得糊涂原则 清醒是容易的,糊涂才是难得的。生活哲理也适用于教学理念。教师在模糊教学中,要有难得糊涂的态度,不绝对地裁判学生欣赏体验的对错。这不是容易做到的,需要教师有宽容的心态和欣赏学生的能力,更要对音乐作品有宽泛的把握,努力做到只是引导学生不断地靠近核心感受。
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模糊教学法的实施,使师生共同享受到由模糊教学艺术带来的精神上的无穷愉悦,并咀嚼潜伏于模糊中的美妙韵味。 参考书目: 曹理 何工 上海音乐出版社 《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 王明居 安徽教育出版社 《模糊艺术论》 王明居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模糊美学》 《洪啸音乐教育工作站》版权所有,不经授权,不许转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