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啸音乐教育工作站

   

外国音乐家个人资料简介

   

 

 
 

贝多芬 升C小调 第十四号 钢琴奏鸣曲《月光》作品27之2

  简介:创作于1801年。尽管在过去一首音乐因为有了俗称而变成非常通俗化的例子不少,但从来没有像这首奏鸣曲这样,因“月光”这一俗称而变成名满天下的名曲。“月光”这一名称,据说是缘于诗人雷尔斯塔布(1799-1860)评论说:第一乐章使人想起“犹如在瑞士卢塞恩湖月光闪烁的湖面上摇荡的轻舟一样”。由雷尔斯塔布的出生年推测,“月光”的俗称成为一般化,是在出版后经过相当时日以后的事情。不过,这首乐曲似乎一开始就有了相当的名气,使贝多芬反而有一点感到心烦,究其原因,不能否认的,不但是因为这首乐曲含有容易招来文学面上的遐想要素非常强烈,因而成为蜚声鹊起的原因,而且除了“月光”以外,也另有各种独创的解释和牵强附会的传说。其实这首奏鸣曲贝多芬自身的命名是与作品27之1同样是“幻想曲风的奏鸣曲”。在第一乐章,一样是全部为舍弃奏鸣曲形式的幻想性的,即兴性的柔和抒情曲,到第二乐章即转换气氛,然后到达于属于这一奏鸣曲重心的第三乐章。第三乐章是热情的奔流,不但其奔流的激烈是在这一时期的所有奏鸣曲中极为罕见,而且是结构非常卓越的奏鸣曲形式。如果将此第一乐章的瞑想性,第三乐章的激情性与当时的贝多芬的恋爱事件、耳疾,以及一八O二年的海里根城遗书等一连串的悲剧看来,是有不可分的关联,似乎也说得通,然而遗憾的是并没有具体的资料能证实这些关联。

  演奏时间:大约十五分钟。

  第一乐章:持续的慢板,升C小调,2/2拍,三段体。

     由不断流出的三连音来画出无边的幻想,在四小节序奏之后,淡淡地出现了第一主题,后面接着出现B大调的另一个主题,呈现急躁不安的情绪。不久,主题平静地再现而进入第三段。B大调的另一主题也以升C小调再现,然后以低音继续奏出基本动机的尾奏,慢慢消失而曲终。末尾有立即进入次乐章的指示记号。

  第二乐章:行板,降D大调,3/4拍,三段体。

    并不属于小步舞曲,也不属于诙谐曲。李斯特曾形容说:“两个深渊之间的一朵花”。与第一乐章迥然不同的轻快的表情和中段的让人心里紧张的气氛调和得极为优美,同时第一乐章与第三乐章在此也衔接得非常的完美。第一段是由连奏与断奏呼应的主题而开始,然后再以变奏加以反复。夹着与主题相同节奏的平坦的中间节奏再现主题,然后是一小小的结尾。将中间乐节以下反复过之后既进入中段,调性并没有改变,也是降D大调,是像拖着前进一样的节奏的乐段构成二段形式,各段都反复演奏后,再回到第一段。

  第三乐章:激动的急板,升C小调,4/4拍,奏鸣曲式。

    拥有精巧的结构与美妙的钢琴性效果和充实的音乐内容,这是贝多芬在以前所写的钢琴音乐中,表现力最高昂的乐章。当第二乐章一奏完,紧接着突然出现第一主题,这是以p的分解和弦急激地向上,上升至其终结点以sf切断的大胆主题,当此在停留记号告一段落后,即进入由这一主题所构成的经过部,然后以升g小调出现旋律性的第二主题。在此写为非旋律性的第一主题所把持的乐章中,忽然有这么一个灰暗的,像是行云流水一般漂流而过的第二主题出现,这就更加的发挥美妙无比的效果了。其次接着是即兴的过门,后面是紧迫感很强的新乐段,然后以小巧玲珑的小结尾结束呈示部。将以上全部予以反复后进入展开部,首先出现第一主题,其次是第二主题,最后逐渐降低力度至pp而曲终。再现部是突然以ff再现第一主题,不再有经过部,紧接着以升c小调出现第二主题。尾奏相当大,首先出现第一主题而进入减七和弦的琶音,然后出现第二主题,接着是幻想性的琶音,最后经过极短暂的慢板,又再回到原来的速度,一面用p奏出结尾的主题,一面急激的增加至ff而结束全曲。